您现在的位置:新闻首页>地方新闻
巴南区木洞镇:这里,每一个角落都是历史
行走于木洞老街的树荫下,青石板路光影斑驳。路的尽头,有家名叫“水上漂”的豆花饭馆,46岁的李隆伍是这家饭馆的第三代传人。100余年前,其外祖母就在木洞码头上售卖豆花。“在生意最好的时候,家里一天要售出上千碗豆花。”……
木洞曾是长江下游水路进出重庆的重要驿站。唐代大诗人王维路过木洞时曾写下“水国舟中市,山桥树杪行”的诗句,感叹其水上舟集成市的盛况。明清以来,木洞因“五方杂处,百货交通,贾舶行舟”,成为繁盛的川渝名镇之一。
水上舟聚成市,陆上为驿道枢纽的木洞,明末始设木洞驿,距今已有350多年的历史。6月13日,记者与巴南区木洞镇文化服务中心主任蒋效伦同行,沿着凝固历史的坡坎,在青砖黛瓦间,找寻这个“水旱码头”的旧时光和新传续。
独特的半岛地形
木洞地处长江古巴峡要津,上下各有一江中岛,分别为中坝岛和桃花岛。滚滚长江与幽静的五布河造就了木洞独特的半岛地形,使其具备了成为“水旱码头”的条件。
行走于木洞老街的树荫下,青石板路光影斑驳。路的尽头,有家名叫“水上漂”的豆花饭馆,46岁的李隆伍是这家饭馆的第三代传人。100余年前,其外祖母就在木洞码头上售卖豆花。“在生意最好的时候,家里一天要售出上千碗豆花。”李隆伍说,他家算是见证木洞辉煌的“世家”。
水运发达时代,木洞作为船舶出入川渝的必经之道,大批货船在此停靠。同时,这里又是陆路连接南川、涪陵的驿道枢纽,往来客商摩肩接踵。水陆交汇,为木洞人气的聚集打下了初步基础。
元末明初、明末清初的两次“湖广填四川”,直接把木洞的繁盛推向了新高度。自小生活在木洞的蒋效伦介绍,当时移民多取道长江,因缘际会之下,木洞接收了大量外来移民。至1820年,这里的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38人。如今的木洞大姓喻氏、蒋氏和胡氏在寻根溯源时,均与湖北麻城孝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。
移民入川渝,带来了先进的耕作技术,玉米、红苕的种植得以在这里普及,减少了饥荒。移民的到来还带旺了木洞的人气,加上优越的地理位置,造就了木洞“卯辰即集,午未不散”天天赶场的“百日场”。
清末民国时,木洞江边码头已是茶馆、酒馆、旅社林立,云贵川湘鄂五省商会均在此设立会所。又因木洞出产船用桐油,美、英等国洋行也设立了多家代办机构。木洞古镇的“五里长街”和“一里码头”日渐成形。至上个世纪50年代,木洞经历了至少300年繁华。
时光“定格”的木洞老街
徜徉在古镇“五里长街”,不时见到摇着蒲扇躺在竹椅上的老者、绣十字绣的妇人、摆龙门阵的汉子。茶馆主人的“招财猫”正优哉游哉地睡觉,被调皮的孩子扯住了耳朵,耐不住就“喵喵”地叫唤着跑出去。
“安静只是你的错觉,木洞街上的每一个角落都是历史。”蒋效伦指着不远处辛亥革命先驱杨沧白的故居介绍说,上个世纪40年代,杨沧白去世后回乡下葬,全国各界名流1000多人来此为他扶灵抬棺,连长江上的船客都上岸祭奠,轰动一时。
然而辉煌总会过去,时代变迁的水旱码头在公路交通的冲击下,落寞地走下了历史舞台。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,当地的公路条件大大改善,过去靠人扛肩挑从涪陵、南川至木洞的货运方式逐渐被车辆运输代替,同时机动轮船逐渐取代人工木船,木洞码头货物和客流减少。此外,因为建制的变化,木洞在1993年底撤区并乡建镇时,下辖人口剧减。
如今的木洞老街,“五里长街”只剩下日渐老去的建筑,“一里码头”则因三峡库区水位的上升而被淹没。曾经的“美国洋行代办处”建筑完好,只是院内杂草丛生,五省商会会所已不复存在。曾经的“百日场”地点则迁到了新场镇,盛况不复从前。木洞老街似乎被时光定格了下来,只是没有了曾经的人头攒动。
庆幸的是,有着100多年办学历史的木洞中学,依然矗立在那片绿树浓荫、鸟鸣婉转的高地上。这所由平民教育家李华飞创办的平民学校,一直秉持着“为当地平民百姓子女服务,使平民子女成才”的教育理念,滋润着当地崇文尚礼的文化之脉。
老街“青春再现”可期盼
繁华不再的木洞老街,不少人搬了出去,但更多人选择了坚守。目前,木洞老街的常住居民仍有2000多人,大家平时都会自发地保护老街。在政府的组织下,古镇建立起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制度,还发动居民定期清理下水道。因为有人居住照看,古镇中心留下了当地历史最悠久、最完好的一段明清老建筑,这为老街“重生”奠定了基础。
三峡移民造就了新的木洞。2007年,木洞再一次因为移民而出现转机,就地后靠安置使得木洞新场镇有了长远的规划。现在,木洞轻纺服装产业基地正逐渐壮大。下游2公里外的6000亩桃花岛,已被当地开发为高档别墅住宅区,吸引了主城和巴南等地的人口。
为进一步保护和开发古镇,木洞镇很早就成立了老街风貌保护办公室。随着滨江堤防公路延伸至南岸,届时主城至木洞仅需30分钟,游客可以方便地到此品尝“水上漂”豆花、木洞蜜饯、油酥鸭等特色美食。
值得一提的是,去年9月,木洞老镇被纳入全市28个传统风貌片区之一,这成为推动老街整体复兴的契机。“目前,我们已联合市规划设计研究院,编制完成了老街传统风貌区保护实施方案。”木洞镇镇长万耀东说:“下一步,镇政府计划将其打造为一个保持巴渝传统历史文化特色、原住居民共同受益的老街。木洞,一定会重现昔日的繁盛!”
- 已推荐
- 0
- 凡本网注明"来源: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中,转载请必须注明中,http://www.Lyyjsc.com。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。
-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,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,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,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,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。
- 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等问题,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,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。